智诚育桃李,立身向未来
当晨光穿透智能教室的玻璃幕墙,德育的芬芳正以润物无声的姿态,浸润着学子的成长之路。在”智诚抱朴,立身修心”的校训引领下,学校秉持”全面育人,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”的办学理念,以智慧教育赋能认知成长,以诚朴教育奠基人格塑造,创新构建”课程筑基、实践砺行、活动赋能、协同共育、文化浸润、评价引领”六位一体的”智诚德育”体系,让每位学子在科技浪潮中既能驾驭智能工具,更能坚守人文底色。




课程筑基:当AI遇上德育的化学反应

立足“智诚抱朴”的校训精神,构建全学科德育课程体系,将品德教育深度融入智慧课堂。
语文课上,王靖娴老师的AI语音还原祥子拉车时的喘息与独白,在方言语调里触摸旧北京的市井温度;通过市井生活细节的数字化呈现,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对底层劳动者的共情能力。
历史课上,学生运用AI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场景,通过视觉化学习强化记忆;这种具象化学习方式强化了历史责任感,使学生在时空穿梭中建立”以史为鉴”的辩证思维。


英语课尤远征老师创新引入AI合成宋徽宗与马可波罗,学生在沉浸式阅读中探索“食物即文化桥梁”的深层内涵;促进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与开放包容意识培养。
在体育课程中,从科学配餐到动作规范指导,再到音乐跟练推荐,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智能教育的个性化精准支持。同时通过科学训练培养自律精神,借助团体运动项目强化协作意识。

实践砺行:在劳动教育中修炼诚朴品格
师生们走出教室,体验“笃行励新”的实践精神;从种植作物到维护校园环境,从手工制作到职业体验,学生在朴素而真实的劳动中感悟成长,培养尊重劳动、珍惜成果的品格,实现“抱朴”的精神指引。



夏广峰校长指导研发的机器人“豆豆”水培技术课堂、陈艳副书记的“行走的大思政”课程,以情景体验、案例分析的形式,让德育知识入脑入心,践行“品学兼优,持之以恒”的学风要求。最终我校学子斩获“2024-2025学年河西区中小学科技创意设计大赛”一等奖、“ICode太空探险挑战赛项-创意图形化—初中组”冠军、天津市河西区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第一名等多项荣誉。


活动赋能:多元平台滋养心灵成长
依托主题班会、文明创建、法治教育等系列活动,构建生动的德育课堂。王冀蒙、尤远征等老师的主题班会打破传统说教,通过思辨讨论、情景演绎、动手合作等,引导学生主动思考“团结”“立志”等成长课题,体现“教学相长”的校风。“争做文明好少年”系列活动将网络文明、礼仪规范等融入日常,助力“惠风和畅”的校园氛围;禁毒与法治讲座以真实案例为教材,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。开学典礼、节日庆典、表彰大会等仪式教育,以庄重的仪式感传递家国情怀、集体荣誉感与成长使命感。






协同共育:构建未来型成长共同体
整合家校社资源,形成“博学洽闻”的育人合力。“重走长征路”“月桥文化体验”等社会实践中,学子们以研学、社区志愿服务等形式,在汗水中感悟信仰的力量,收获课本之外的成长与感动;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主题活动、个体咨询及心理成长导师一对一指导、入户家访实现家校联动,为心灵护航;阅读工程通过“读、演、绘”滋养精神;家校共育中,家长会、家委会参观配餐公司、家长与领导陪餐等场景,让德育融入细节,践行“全面育人”理念。





文化浸润:无声育人的智慧
每一面墙、每一处景都能成为育人载体。文化墙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与成长故事,激励榜样力量(放一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板);黑板报由学生自主设计,凝聚集体智慧,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,体现“惠风和畅”的和谐校风。通过环境浸润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价值观熏陶,感受文化魅力,实现“立身修心”的育人目标。





评价引领:数据为笔,成长有迹可循
创新多元评价机制,以“年级量化评比”“青衿手册”“班级文明志愿服务岗”等方式,记录每个”立身修心”的关键时刻。从日常行为规范到公益实践,从团队协作到创新表现,多维度的评价既关注结果,更重视过程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鼓励中发现自身闪光点,激发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,彰显“品学兼优,持之以恒”的学风精神。








在AI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,我们始终坚信:科技越是发达,诚朴品格越是珍贵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深化“智诚德育”特色,让每位学子既拥有驾驭AI的智慧头脑,更葆有温暖人心的诚朴本色,真正成为“立身天地,心向未来”的新时代栋梁!